吴文俊:基础科学是创新的希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6-07-1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

吴文俊,1919年生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,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。

   “我既申请过基金,得到过科学基金的很多资助,也做过基金评审专家。”吴文俊院士说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时,吴文俊就得到过基金资助,他说:“除了承担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基金委甚至还资助过我一台先进的电脑。”

    吴文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多是在“八五”、“九五”期间,后来由于他主要参与到“973”计划等重大项目中,就没有再申请过基金了。然而回忆起自然科学基金对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帮助,吴文俊对其给予高度评价: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数学界来说是不可少的,早些年如果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,他们很多工作就做不下去了。”

    1988年,吴文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现代数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”,他从拓扑学研究转向机器证明和自动推理的研究,把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总结概括为机械化思想,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方法,被国际数学界称为“吴方法”。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,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。他建立的“吴消元法”,成为求解代数方程组最完整的方法之一。此后他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,在控制论、曲面并接问题、机构设计、化学平衡、平面天体运行的中心构形等方面都有建树,他的开拓性研究引导了大量后续工作的突破。他开展的数学机械化研究成为由中国数学家开创的研究领域,引起国际数学界的高度重视。

    吴文俊认为,现在数学研究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,数学研究和产业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,在软件工程、自动控制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多,这都得益于前些年基础科学的研究。长期以来,数学领域的研究不容易获得经费支持。基金委成立后,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从此有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支持渠道。可以说,当时科学基金对数学界来说是“救命的基金”。

    实现科技创新,人才是根本、是希望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,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。吴文俊说:“我就通过科学基金的资助,培养了很多博士生和硕士生。”

    吴文俊认为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学术界联系密切,对科学发展的需求比较敏感,能够与时俱进地改进自己的管理模式,这是很难得的。基金委先后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、重大研究计划、创新研究群体等资助模式,这些资助形式都非常及时。说明基金委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资助模式,并且颇有成效。

    基金委设立的多种人才类项目,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了不同的资助和管理方式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越来越注重营造宽松的环境、鼓励潜心研究,“这一点很受科技界好评”。

    2001年,吴文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,得到奖金500万元,其中50万是奖励个人,另外450万可以由他支配,用于资助他认为必要的研究。他很快拿出100万元,建立“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”,资助年轻的学者研究古代中国与世界数学交流的历史,揭示部分东方数学成果如何通过中国“丝绸之路”传往欧洲的。

    在“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”的管理上,吴文俊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方式,邀请几位在数学史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,组成评审委员会,讨论谁应该得到资助,基金怎么分配等问题,包括我们给申请人提供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,鼓励自由探索等。这项基金由一位他非常信任的学者进行管理,并规定这些经费必须用于科研,但不具体限制他们怎么做。“这和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的管理理念很相似。”

    我们既要重视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科学问题,也要支持社会需求提出的问题。研究新的问题,适应新的学科发展环境,探索新的资助模式和管理方法,也是科学基金工作面临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我觉得基金委搞的联合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资助模式,应该坚持和完善。同时我觉得,基金委应不断探索和加强对交叉学科和交叉领域研究的支持,”吴文俊说,“基础研究要允许自由探索,宽容失败,这一点科学基金近年来已有很大改进。”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摘自《科学时报》2006年7月17日文章

[关闭窗口]